近日,韓國全南國立大學高分子科學與工程學院的 Hyungwoo Kim 教授團隊,在國際權威期刊《ACS Sustainable Chemistry & Engineering》發表一項創新成果 —— 他們開發出一種基于深共熔溶劑(DES)的刺激響應型熱固性膠粘劑,這種膠粘劑不僅粘結強度高,還能在痕量氟化物觸發下實現 “按需脫粘”,為復合材料回收、環保膠粘劑發展提供了新方向。
DOI: 10.1021/acssuschemeng.2c04246
重要概念:深共熔溶劑(Deep Eutectic Solvents, DES) 被定義為一類由氫鍵供體(Hydrogen Bond Donor, HBD) 與氫鍵受體(Hydrogen Bond Acceptor, HBA) 按特定比例混合形成的低共熔混合物,其核心特征是混合物的熔點顯著低于兩種組分單獨存在時的熔點,且具備與離子液體(ILs)相似的優良特性(如良好熱穩定性、高粘度、低蒸氣壓),同時克服了離子液體合成復雜、成本高的局限。
1)自犧牲型氫鍵供體(Self-Immolative HBDs)的合成
將圓底燒瓶使用丙烷噴燈灼燒干燥后備用。向燒瓶中加入化合物 1(750 mg,2.66 mmol,1.00 當量)與無水二氯甲烷(DCM)(30 mL),冷卻至 0℃后,在磁力攪拌下依次向 DCM 溶液中滴加烯丙基異氰酸酯(0.705 mL,7.97 mmol,3.00 當量)與二月桂酸二丁基錫(DBTL;16 μL,0.027 mmol,0.01 當量)。混合物在 0℃下攪拌 1 小時后升溫至室溫,繼續攪拌 24 小時;隨后在減壓條件下濃縮反應混合物,通過快速柱層析(洗脫劑為正己烷中含 15% 乙酸乙酯)純化,得到白色粉末狀目標產物(982 mg,2.19 mmol,產率 82%)。該產物的紅外光譜(IR,cm⁻¹)數據為:3306、2932、1714、1693、1517、1465、1370、1240、1151;¹H NMR(400 MHz,CDCl₃,δ ppm):7.11(s,2H),5.89-5.81(m,2H),5.21(d,2H,J=17.04 Hz),5.14(d,2H,J=10.28 Hz),5.10(s,4H),4.80(br s,2H),3.84(m,4H),2.29(s,3H),1.03(s,9H),0.19(s,6H);¹³C NMR(100 MHz,CDCl₃,δ ppm):156.26、148.61、134.45、130.98、130.19、127.12、115.79、62.11、43.33、25.85、20.49、18.53、-3.86;高分辨質譜(TOF MS FD+):C₂₃H₃₆N₂O₅Si(M⁺)理論值 448.23880 m/z,實測值 448.23823 m/z。
將氫鍵供體(HBD)與氫鍵受體(HBA)在無溶劑條件下按不同摩爾比混合,通過溫和加熱至形成均一溶液,即得到 DES 混合物。實驗所用試劑用量為:HBD(334 mg,0.74 mmol,1.0 當量)與 HBA(105 mg,0.37 mmol,0.5 當量),HBD 與 HBA 的摩爾比為 2:1。
向 DES 混合物(439 mg)中加入四官能交聯劑 [即季戊四醇四 (3 - 巰基丙酸酯)](228 mg,0.47 mmol;硫醇與端烯烴的摩爾比為 1:1)及光引發劑 Irgacure 2959 [即 2 - 羥基 - 4'-(2 - 羥基乙氧基)-2 - 甲基苯丙酮](1.7 mg,0.01 mmol,占 DES 組分的 0.4 mol%)。攪拌混合后,將反應混合物(0.55 mL)置于石英板之間(表面積為 5×5 cm²),在紫外線(波長 350~400 nm)照射下進行光聚合 4 分鐘,得到透明的熱固性材料(厚度為 0.15 mm),產率接近定量。
圖1. (a) 深共熔溶劑(DES)基熱固性材料形成過程的示意圖:(上)兩種可聚合粉末組分(即氫鍵供體 HBD 與氫鍵受體 HBA)的化學結構及照片,二者混合后形成 DES;(中)基于分子內或分子間相互作用,通過原位聚合形成 DES 基熱固性材料;(下)熱固性材料響應外部刺激后的特異性降解。(b) HBD、DES 及最終熱固性材料的合成路徑。試劑與反應條件:(i) 烯丙基異氰酸酯,0℃,二月桂酸二丁基錫(DBTL),二氯甲烷(產率 82%);(ii) 50℃溫和加熱混合;(iii) 光引發劑 Irgacure 2959,室溫紫外線照射。所用交聯劑及對照組分 2、3 的化學結構標注于底部。
圖2. (a) 氫鍵供體(HBD)與氫鍵受體(HBA)按不同比例混合形成深共熔溶劑(DES)的外觀圖。(b) 氫鍵受體 HBA(灰色)、1:3 HBD/HBA(灰色虛線)、DES(黑色)、7:1 HBD/HBA(藍色虛線)及 HBD(藍色)的差示掃描量熱(DSC)圖譜,升溫速率為 10℃/min。(c) HBD(藍色)、HBA(灰色)、DES(濃度 1.3 g/mL;黑色)及 DES 經 DMSO-d₆稀釋后(濃度 13 mg/mL;紅色)的疊加氫核磁共振(¹H NMR)譜圖。紅色標注的特征峰(a-e)的化學位移變化用虛線標注。(d,e) 熱固性材料的動態力學分析(DMA)測試結果:(d) 存儲模量(黑色)與損耗因子(tan δ;橙色)隨溫度的變化;(e) 存儲模量(黑色)與損耗模量(橙色)隨頻率的變化。
圖3. (a)(上)氫鍵供體(HBD)響應氟化物的自犧牲行為示意圖(下)。25℃下,HBD(25 mM,溶于 CD₃OD)暴露于 2.0 當量氟化銫(CsF)后不同時間的氫核磁共振(¹H NMR)譜圖。(b) 通過 ¹H NMR 光譜監測的 HBD 自犧牲動力學曲線。插圖為采用偽一級動力學模型估算的 HBD 濃度對時間的對數圖。(c) 熱固性材料在氟化銫(CsF)觸發降解前后的拉伸應力 - 應變曲線(降解后為灰色花紋線,降解前為灰色實線)。插圖為測試過程中獲取的熱固性材料照片。(d) 熱固性材料在甲醇中暴露于不同濃度氟化銫(0.01 M,天藍色;0.1 M,紫色;1 M,黑色)后,其韌性值的變化。插圖為降解測試過程中楊氏模量的變化。
圖4. (a)(左)用熱固性材料粘結兩塊玻璃形成的接頭(膠粘劑層用黃色虛線標注)懸掛 2 kg 啞鈴的照片。(右)在不同基材上測試的粘結接頭拉伸剪切強度(黑色實線)。作為對比,標注商用氰基丙烯酸酯類膠粘劑的強度值(花紋線)。(b) 單搭接粘結接頭在甲醇中暴露于 0.1 M 氟化銫(CsF)后,其載荷 - 位移曲線的變化。插圖為測試示意圖。(c) 膠粘劑在甲醇中暴露于不同濃度氟化銫(0.01 M,天藍色;0.1 M,紫色;1 M,黑色)后,其拉伸剪切強度的變化。虛線為無氟化銫的對照實驗。
圖5. (a) 復合材料結構的示意圖。(b,c) 玻璃、銅板、PET 膜與紙組成的層壓復合材料照片(b,側視圖;c,三個重復樣品)。各層通過熱固性材料粘結;層壓材料整體尺寸:2.5×1.3×0.6 cm³。(d,e) 三個層壓樣品在含 0.1 M 氟化物的甲醇中經氟化物觸發脫粘后的照片,以及 (e) 三個使用商用膠粘劑的對照層壓樣品在相同脫粘條件下的照片。
基于深共熔溶劑(DES)的刺激響應型熱固性材料的大分子設計方案。該低共熔混合物由兩種功能單體組成:一種是兼具自犧牲特性與氫鍵供體功能的單體,另一種是含溴化季銨鹽基團、可作為氫鍵受體的單體。二者混合后可共同實現室溫熔融特性,且每種單體上連接的烯烴基團能夠實現原位無溶劑聚合,進而形成可脫粘的膠粘劑。
該膠粘劑對多種基材的粘結強度可與商用膠粘劑媲美;此外,自犧牲單元使熱固性材料能響應特定刺激發生觸發式降解,最終實現選擇性脫粘。基于這一特性,我們成功制備出七層結構的層壓復合材料,并在溫和條件下利用痕量氟化物觸發其完全脫粘。
我們認為,這一設計理念可進一步拓展至更多實際應用場景,例如涂層、膜材料或生物相關器件等 —— 這類材料在接觸時空信號或生理信號時,能夠便捷且徹底地實現可移除性。